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下一句是什么?完整诗句解析

人无千日好,花无百日红"作为中国民间流传数百年的经典谚语,其完整诗句出自元代杂剧作家杨文奎的《翠红乡儿女团圆》。原剧第四折完整段落为:"人无千日好,花无百日红。早时不算计,过后一场空。"这四句对仗工整的韵文,构成完整的哲理表达。

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下一句是什么?完整诗句解析
(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下一句是什么?完整诗句解析)

首联"人无千日好,花无百日红"采用比喻手法,以花期短暂暗喻人生际遇的无常。"千日"与"百日"的数字对比,既符合自然规律(牡丹花期约20天,荷花约3个月),又通过夸张手法强化了人生不可久恃的警示。次联"早时不算计,过后一场空"转入现实说理,前句"早时"与前文"千日"形成时间维度上的呼应,后句"空"字收束全篇,形成因果逻辑闭环。

从文学结构看,该谚语遵循"起承转合"的经典范式:首句点题设喻,次句深化意象,第三句转折提示,末句总结教训。四句诗中,"花"与"人"的意象交替出现,形成天人对应的传统哲学思维。这种结构模式与《增广贤文》中的"黄河尚有澄清日,岂可人无得运时"有异曲同工之妙。

在版本考据方面,明人冯梦龙《警世通言·王安石三难苏学士》中出现的"人无千日好,花无摘下红"属于民间变异版本。中央文史研究馆编纂的《中华谚语大辞典》明确指出,杨文奎原作的"早时不算计"版本更贴近创作本意。该论断得到北京大学《全元曲》校注组的学术支持,在权威注本中均采用此版本。

该谚语在语言学层面展现出三个显著特征:一是双关语的运用,"红"既指花色亦喻人生得意;二是数字修辞,"千日"与"百日"构成夸张对比;三是因果递进,前联现象描述与后联行为指导形成逻辑链。这种表达方式对后世劝世文学产生深远影响,如《醒世恒言》中"运去黄金失色,时来铁也生光"即承袭其创作范式。

从应用价值角度解析,该谚语包含三层现实启示:首先警示世人居安思危,认知事物发展规律;其次强调未雨绸缪的重要性;最终指向把握当下的处世智慧。这种思想脉络与《周易》"安而不忘危"的忧患意识一脉相承,构成中国传统处世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