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亚蜈支洲岛游客偶遇黑鳍鲨 景区回应:非浴场区域且有防鲨网保障安全

三亚蜈支洲岛游客偶遇黑鳍鲨:海洋生态与安全管理并行的海岛样本

近日,三亚蜈支洲岛旅游风景区的沙滩边,一段游客近距离拍摄到黑鳍鲨的视频引发关注。视频中,一条体长约1.2米的鲨鱼在浅水区游弋,游客在岸边安全区域驻足观察,景区随后回应称:“这是海洋生态的自然呈现,黑鳍鲨不会主动攻击人类,且该区域并非浴场,有完善的防护措施。”

景区安全管理体系

1. 分区管理机制

三亚蜈支洲岛游客偶遇黑鳍鲨 景区回应:非浴场区域且有防鲨网保障安全

蜈支洲岛将海域划分为“观景区”与“浴场区”:

  • 观海长廊等区域以生态观察为主,禁止游客下海,仅限岸边活动;
  • 海滨浴场则设置防鲨网,拦截大型海洋生物进入,并配备救生员实时监控。
  • 2. 动态巡逻与干预

    景区保安团队全天候巡逻,重点防范游客跨越警戒线、擅自下水等行为。工作人员表示:“发现危险举动会立即制止,确保游客仅通过安全方式接触海洋生物。”

    黑鳍鲨的科学定位

    上海海洋大学专家李云凯确认,视频中的鲨鱼为乌翅真鲨(别名黑鳍鲨),属中小型热带珊瑚礁鲨类。其特点是背鳍末端呈黑色,性情温顺,以小型鱼类为食,活动范围局限于珊瑚礁附近的深水区,极少靠近浅滩。景区进一步科普称:“90%的鲨鱼攻击事件与大白鲨、牛鲨相关,而黑鳍鲨被归类为‘低风险鲨’,潜水时偶遇只需保持安静观察即可。”

    游客行为规范

  • 禁止下水区域:非浴场海域(如观海长廊)严禁游泳或潜水,违者将被巡逻人员劝阻;
  • 生态互动准则:若在允许区域遇到海洋生物,需保持距离,避免投喂或挑衅。
  • 三亚蜈支洲岛通过“生态保护+硬性防护”的双重策略,既维系了海洋生物多样性,又为游客提供了可控的风险体验场景。类似模式或将成为滨海景区平衡开发与自然保护的参考范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