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干货】DDT中毒的别称与核心知识一览
DDT(二氯二苯基三氯乙烷)是一种曾广泛使用的有机氯杀虫剂,因对环境和健康的危害被多国禁用。关于DDT中毒的别称,行业内普遍称为“有机氯中毒”或“滴滴涕中毒”(“滴滴涕”为DDT音译名)。以下是关于DDT中毒的实用知识
1. DDT中毒的别名由来
有机氯中毒:DDT属于有机氯化合物,这类物质化学性质稳定、脂溶性强,易在生物体内蓄积,中毒症状与其作用机制直接相关。
滴滴涕中毒:音译名“滴滴涕”曾在中文文献与日常交流中广泛使用,尤其在农业与环保领域沿用至今。
2. 中毒途径与症状
暴露途径:皮肤接触、吸入粉尘或喷雾、误食污染食物/水源。
急性中毒:恶心、呕吐、震颤、抽搐,严重时导致呼吸衰竭。
慢性危害:长期低剂量接触可能导致肝损伤、内分泌紊乱,并被世界卫生组织(WHO)列为2A类致癌物(较可能对人类致癌)。
3. 权威处理建议
急救措施:立即脱离污染源,脱去受污染衣物,用肥皂水清洗皮肤;误食者需催吐并送医(禁用油类泻药)。
医疗干预:对症支持治疗为主,如控制抽搐、维持呼吸功能,无特效解毒剂。
国际规范:根据《斯德哥尔摩公约》,DDT被列入持久性有机污染物(POPs)清单,仅允许有限用于疟疾防控。
4. 现状与替代方案
禁用历史:美国1972年禁用DDT,中国1983年全面停产,全球170余国签约限制使用。
替代品:拟除虫菊酯类、新烟碱类杀虫剂等低残留药物逐步取代DDT。
残留风险:DDT半衰期长达15年,土壤、水体及食物链中仍可检出,需警惕长期低剂量暴露。
总结:DDT中毒的别称反映了其化学属性与历史背景,其危害性已被全球权威机构验证。公众需避免接触污染源,处理中毒事件时遵从专业医疗指导。
发表评论